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,风力发电作为清洁、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代表,正逐渐成为能源结构中的关键力量。然而,近期新疆哈密风电项目发生的一起重大事故,如同一记警钟,为整个行业敲响了安全的警示。
该项目设计安装 259 台风电机组,于 2025 年 3 月 30 日正式开工建设,共分 5 个施工标段。2025 年 6 月 24 日,悲剧在第三标段上演。当日,分包单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叶片吊装作业,16:10 分,叶片吊装工作顺利结束。但仅仅 3 分钟后,在准备盘车时,厂家提供的盘车工装扭力臂突然与工作人员温某发生猛烈撞击,温某瞬间受伤倒地。厂家技术人员梁某反应迅速,立即使用对讲机呼叫地面吊装指挥,同时拨打 120 急救电话。尽管全力抢救,伤者最终还是因伤势过重,经抢救无效死亡。
初步调查结果显示,罪魁祸首是盘车工装扭力臂的底座螺栓断裂,这一小小的螺栓断裂,导致扭力臂瞬间失效脱离,从而碰撞到工作人员温某。但这一表面原因背后,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亟待挖掘。
从设备质量角度来看,厂家工装螺栓质量失控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在设备制造过程中,可能未对螺栓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,选用了不符合标准的材料或者在生产工艺上存在缺陷。螺栓作为关键的连接部件,长期承受着巨大的扭力和振动,一旦质量不过关,在高强度的作业环境下,断裂风险就会大幅增加。
安全管理方面,也暴露出诸多漏洞。高风险作业现场缺乏有效的视频监控,无法实时掌握作业动态,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难以及时预警。同时,工作人员与作业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不足,反映出在作业规划和现场管理上的疏忽。此外,外委人员的安全审查和培训工作可能流于形式,存在 “以包代管” 的现象,导致作业人员对潜在风险认识不足,自我保护意识淡薄。
此次事故为风电行业带来了沉重的教训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必须加强对设备质量的把控,从原材料采购、生产制造到出厂检测,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,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。同时,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,强化现场监管,增加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,保障高风险作业的安全进行。对于外委人员,不能放松管理,要将其纳入统一的安全培训和管理体系,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。
新疆哈密风电项目的这起事故,不仅仅是一次个体的悲剧,更是整个风电行业反思和改进的契机。只有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,以严格的标准落实每一项安全措施,才能确保风电项目安全、稳定地推进,为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。